当前位置:卓创资讯 >发酵行业网 > 行业聚焦(专用) > 正文

2025之内地甲醇物流变化分析

卓创资讯 甲醇研究组 编辑于 2025-03-21 11:36:30
收藏

【导语】2025年甲醇物流现状整体仍然以自西向东为主,自北向南为辅的趋势,但由于区域间套利空间波动、运力的普遍下降以及部分新建装置的投建等影响,区域间又呈现出灵活且多变的走势。

传统套利路线维持 套利空间收窄

受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影响,我国的主要生产地区集中在陕西、内蒙等西北地区,截至2024年12月底,西北地区总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6.95%,产量占比为64.9%。而主要的消化区域有两个,其一是西北地区本身,其主要以一体化的烯烃下游为主;另外的主要消费地区是华东地区,其基本涵盖了所有的甲醇下游,江浙沪地区主要以外采甲醇的烯烃企业、醋酸等下游为主,而山东地区的下游占比则较为均衡。截至2024年底,华东地区(包括山东)的消费量占到全国的30.66%。

甲醇区域套利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区域供需的变化。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所以在甲醇行业发展尚未饱和时期,西北地区借助自身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众多的甲醇生产企业,当然也包括一些一体化的烯烃装置。而需求端在下游行业尚未饱和之时,沿海烯烃企业和其他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强,从而形成了一条从西北地区发往东部地区的套利路线。

然而在一些供需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区间的套利始终存在,内地的传统套利路线大体可以分为北部和南部两条线,其中北部套利路线主要是指陕蒙为主、晋中北部为辅的主产区向鲁冀为主的消费地区运输这条线。南面的话以关中、晋南、河南为主的主产区,向鲁南、两湖以及港口为主的消费区域运输。

综上,国内和全球甲醇市场依然呈现“产销分离”的行业格局,其中内地甲醇市场的主要货源流向依然是自西向东为主,自南向北为辅的货物流向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下游需求增量以及市场供需博弈可以看出,目前甲醇市场已经从之前的供大于求逐渐向供需平衡甚至部分时间供小于求的市场转变。上下游大型化企业增加,话语权逐渐突出,贸易环节在市场中话语权逐渐弱化,利润空间逐渐在压缩。


内地运力下降 运输方式灵活

在运输方式上,甲醇依然是汽运、船运为主,少数采用近距离管输、长距离运输需要火车和汽车联运。其中进出口市场依靠船运,船运量占进出口市场总量的90%,国内甲醇市场则以汽运方式为主,汽运量能占到国内甲醇市场总量的90%。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甲醇汽运方式仍以回程车为主,所以回程运费分担了相当一部分运输成本。而近年来传统甲醇运输方式正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部分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甲醇、天然气和电力)进入市场影响,部分新能源车辆运输成本显著下降,传统运输车辆经济性下降;而另一方面受成品油东西部价差缩小影响,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甲醇“回头”货源下降明显,在回程车成本无法共同分担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传统运输车辆成本在隐性增加。故两方面共同影响下,内地甲醇运费经常保持一个相对偏低价位,不少传统运输车辆受亏损影响选择暂停部分地区运输业务。

另外,运输受新能源冲击以及成品油区域间流通减少影响价格较往年同期下降且波动频繁。传统的成品油-甲醇两头倒的运输方式已经逐渐在市场中弱化。“回头”运输的货物逐渐吸纳苯、液碱等其它液体化工品。

运输绿色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去年以华中企业位代表,部分生产企业装车要求由国五标准变更为国六标准,部分增设新能源或者国六专项通道;今年部分西北企业对危化品运输车辆资质要求增强,种种迹象表明从生产端,绿色、合规已经成为甲醇运输的趋势。从下游方面来看,伴随如电子级碳酸二甲酯,高纯度甲醛、甲烷氯化物及其下游产品等精细下游的投产,下游企业普遍对原料甲醇中的杂质含量要求提升,也促使运输企业在运输中操作更加标准。

新运输线路逐渐稳定

受部分西北新建烯烃项目投产影响,部分陕蒙和宁夏烯烃企业存在常规性采购缺口。部分陕北-内蒙以及内蒙本地倒短的运输方式逐渐趋于常态化。

24年至今,部分时间段受进口货减少影响,华东甲醇价格整体高于内地,导致以西北、关中以及鲁南为主的主产区与华东之间的套利窗口打开,其中陕蒙-连云港、鲁南-连云港、内蒙古-大连等多条套利路线逐渐成熟稳定。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国内最大的几个大宗化工品目之一的甲醇,未来的贸易量仍然存在上升预期,但同时伴随运输车辆保有率的提升以及部分新能源车辆的投放,甲醇运输挑战仍在。新能源、新标准、新路线,2025年国内运输势必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业者可以整合上下游供应链,灵活合理的规划运输路径,重视上下游对清洁能源及无污染运输的需求,合理管控、优化运输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