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卓创资讯 >发酵行业网 > 行业聚焦(专用) > 正文

锂电池:对等关税下的储能电池行业影响分析

卓创资讯 苗敏 编辑于 2025-04-08 17:54:06
收藏

【导语】北京时间4月3日,美国宣布大幅提高进口商品关税,中国锂电产品面临超54%的综合税率,对中国锂电企业影响几何?

北京时间4月3日凌晨,美国宣布自2025年4月5日起对所有贸易伙伴的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同时对部分国家额外加征对等关税。具体而言,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34%的关税,叠加原有20%关税,以及301条款25%关税(部分26年实施),将使出口至美国的中国锂电商品面临超过54%的关税,对中国出口构成重大挑战。除对中国外,对欧盟、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瑞士分别额外加收20%、24%、25%、46%、36%、26%、31%的关税。这一政策不仅加剧了中美贸易变动,也将对全球产业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税调整落地后,动力电池的综合税率飙升至82.4%,储能电池的税率在2025年达到57.4%,并在2026年升至82.4%。由于我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主要集中在储能电池方面,因此此次关税落地生效后,虽然动力电池关税税率高达82.4%,但实际对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销量影响有限。

对等关税落地后,美国对中国锂电池的关税税率计算如下:

动力电池关税税率高达82.4%:基础关税3.4%+301关税25%+一般关税20%+对等关税34%=82.4%。

储能电池关税税率57.4%,2026年则达到82.4%:基础关税3.4%+301关税25%(2026年实施)+一般关税20%+对等关税34%=57.4%,2026年82.4%。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69.8GWh,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高达92.5%。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本次加关税可能导致美国企业调整采购方向,减少对中国储能电池的依赖,从而冲击中国锂电企业的市场份额。

国内供应美国的产品,多是通过在美建厂或者通过东南亚地区国家等进行生产后再继而销售。而此次东南亚各国也成为了美国“对等关税”的重点打击对象:美国将对柬埔寨征收49%关税;对老挝征收49%关税;对越南征收46%关税;对缅甸和斯里兰卡征收44%;对孟加拉国征收37%;对泰国征收36%;对印度尼西亚征收32%;对马来西亚征收24%......对中国出口借助三方的路径形成围堵之势。

对等关税若落地,短期锂电行业或面临阵痛,长期影响竞争格局。

首先,出口成本激增,市场份额承压。中国锂电产品(尤其是储能电池)对美出口成本上升,部分产品综合税率超80%,价格竞争力显著削弱。美国采购商可能转向韩国或日本等关税较低地区的供应商,中国企业在美市场份额或阶段性下滑。国内企业需加速海外建厂以规避关税,但产能爬坡需要时间,短期内出口量可能下降。

其次,转口贸易受阻,东南亚布局面临挑战。美国对东南亚国家(越南、泰国等)同步加征高关税(24%-46%),堵截中国企业“借道出口”的路径。已布局东南亚的电池厂可能需要调整策略,可能转向本地化生产或开拓其他市场。

第三,美国本土化进程加速。美国车企和储能企业可能加快扶持本土供应链,如与韩国电池厂合作建厂,或推动美国本土锂电产能。中国企业的技术授权模式或受政治因素限制,面临更高风险。

整体来看,博弈远未结束。短期,中国锂电出口面临阵痛;长期来看,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不可能完全“去中国化”,但竞争格局将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地缘政治”综合博弈。中国企业能否在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保持领先,以及美国能否真正建立本土供应链,或是下一局博弈中的胜负关键手。